第028章 绍圣绍述早逝(1 / 1)

——书接上回——

到了赵煦十七岁那年,按祖制本应是高滔滔还政于他之时,然而,权力的宝座似乎对她有着难以割舍的吸引力,高滔滔依旧紧握朝纲,积极地听政,不肯有丝毫松懈。

朝霞映照着金碧辉煌的宫殿,却难以驱散那股压抑的气息。每日早朝,众大臣纷纷踏入大殿,他们的步伐沉稳却带着一丝犹豫,目光不时地投向那高高在上的太后宝座。

高滔滔端坐其上,面容严肃,眼神锐利,仿佛能洞察每一个臣子的心思。大臣们有事先奏,无一不是先经过她的手,有宣谕也必听她之言,整个朝堂之上,她的声音如同铁律,无人敢轻易违抗。

赵煦坐在龙椅上,目光阴郁,双拳紧握,指甲几乎嵌入掌心。他看着高滔滔那掌控一切的模样,心中如同被千万根针扎般疼痛。

他渴望亲政,渴望掌握属于自己的权力,然而现实却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,将他牢牢束缚。每一次朝议,每一次决策,他都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,这种无力感让他愤怒,让他怨恨。

尽管高滔滔和大臣们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赵煦的感受,但他们并未放松对他的教育。高滔滔精心挑选了吕公著、范纯仁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为侍读,这些人皆是学富五车、才高八斗之士,她希望他们能引导赵煦走上正道,成为一个恪守祖宗法度、通晓经义的皇帝。

每当夜深人静之时,赵煦都会被召至书房,面对着一卷卷厚重的史书和经义,他的心中充满了抗拒。

吕公著等侍读们轮番上阵,用他们那激昂的言辞和深邃的智慧,试图点燃赵煦对学问的热情。

然而,在赵煦的眼中,这些文字仿佛变成了一把把锋利的刀,每一刀都切割着他那颗渴望自由的心。

书房内,烛光摇曳,映照出赵煦那张稚嫩却已布满愁容的脸。他时而低头沉思,时而抬头望向窗外那自由的天空,眼神中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束缚的抗争。

在这紧张激烈的权力斗争中,赵煦的内心如同被烈火煎熬,他明白,自己必须找到一条出路,一条能够挣脱束缚、掌握自己命运的路。

元祐八年八月,酷暑的热浪似乎预示着即将来临的风暴。赵煦,这位年轻的帝王,在暗处精心布局数年,终于让他的下毒计谋逐渐显现成效。

高滔滔,这位曾权倾一时的女人,此刻正躺在华丽的寝宫之中,面容憔悴,气息奄奄。她的四周,是侍女们焦急而慌乱的身影,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药味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。

赵煦站在寝宫之外,透过雕花的窗棂,冷冷地注视着这一切。他的眼中没有丝毫的怜悯,只有深藏不露的决绝与野心。

这几年来,他不动声色地在高滔滔的饮食中掺入微量却致命的毒素,每一次都小心谨慎,不留痕迹。而今,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。

元祐八年九月的一个清晨,秋风初起,高滔滔在痛苦与不甘中结束了她漫长的一生。

消息传出,整个皇宫为之震动。赵煦的脸上却浮现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,他知道,这一刻,他等待了太久。

亲政之后,赵煦迫不及待地展开了他的行动。他迅速召回了王安石变法时期的重要人物章惇,这位曾因变法而饱受争议的能臣,如今成了赵煦手中最锋利的剑。

亲政后的次年,赵煦毅然决定改元“绍圣”,以此表明他绍述先王之志、复兴变法的决心。

在朝堂之上,赵煦颁布了一系列旨意,追谥王安石为“文”,并大力打击那些曾反对变法的元祐大臣。

司马光死后这位曾一度被视为朝中楷模的贤相,被赵煦无情地追贬,其声誉与功绩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。

而苏轼、苏辙等文坛巨匠,也未能幸免于难,他们被贬谪至偏远之地,饱受流离之苦。

更为惊人的是,赵煦竟直指高滔滔“老奸擅国”,不仅废除了她生前的所有荣誉与称号,还剥夺了她家族应有的待遇。

这一举动,无疑在朝堂内外引发了轩然大波,朝臣们或震惊、或愤怒、或恐惧,整个朝廷笼罩在一片紧张而压抑的氛围之中。

赵煦站在高高的龙椅之上,目光如炬,扫视着下方群臣的反应。

赵煦端坐于金碧辉煌的龙椅之上,眉宇间凝聚着不为人知的怒火与决心。朝堂之上,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水成冰。

大臣们低垂着头,不敢直视这位年轻帝王那双闪烁着复杂情绪的眼睛。有人小心翼翼地迈出一步,声音中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,请示道:“陛下,关于那些被贬谪的旧党官员,是否考虑予以赦免,以示陛下宽宏大量?”

赵煦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,仿佛乌云蔽日,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,那是对过往冷遇的无声抗议。

“赦免?”他缓缓开口,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:“他们曾几何时,对朕视若无睹,甚至以‘以母改子’之名,妄图动摇国之根本。如今,仅凭一言便想获得宽恕,天下哪有这等好事!”

朝堂内一片死寂,连呼吸声都似乎被压抑到了极致。

赵煦站起身,龙袍随风轻轻摆动,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回响,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传令下去,对于那些冥顽不灵、执迷不悟的旧党余孽,不仅他们本人,连同九族,一律按律问斩,绝不姑息!”

此言一出,朝堂之上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。大臣们面面相觑,心中五味杂陈,既有对赵煦决绝态度的震惊,也有对即将掀起腥风血雨的恐惧。

与此同时,赵煦在新政的道路上大步流星,重用章惇、曾布等革新派,他们如同锋利的刀刃,切割着旧有的腐败与惰性。

保甲法、免役法、青苗法等一系列王安石变法的精髓被逐一恢复,农民的脸上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,国家的经济命脉似乎也重新焕发了生机。

而在边疆,赵煦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。他下令在沿边诸路构筑起一道长达千余里的坚固防御工事,如同一条巨龙蜿蜒,守护着这片辽阔的土地。

工地上,人声鼎沸,铁锤与石块的撞击声此起彼伏,每一声都敲打着敌人的胆寒。另一边,战火重燃,赵煦亲自督战,指挥若定。

战场上,箭矢如雨,马蹄轰鸣,两军对峙,生死一线。赵煦骑在高头大马上,目光如炬,他手中的令旗一挥,顿时战鼓雷动,宋军如潮水般涌出,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。

刀光剑影中,赵煦的身影显得格外坚毅,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~~为了国家的未来,为了百姓的安宁,这场战斗,必须胜利!

虽然消灭了“元赵国”,收复了北方大半的河北之地,胜利的欢呼声尚未散尽,但朝廷的财政却如冬日里被寒风侵袭的烛火,摇曳欲灭。

浩大的军费开支,像是一只无形的巨兽,吞噬着国库中每一枚珍贵的铜钱,加重了本已不堪重负的财政负担。战场上留下的辉煌,转瞬之间化作了朝堂之上的愁云惨雾。

赵煦,这位年轻的帝王,眉头紧锁,目光如炬,他深知,胜利只是暂时的喘息,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。

于是,他毅然决然地派出了将军王愍、王赡、王厚等人,如同三把锋利的剑,直指邈川与青唐。

战鼓擂响,铁蹄轰鸣,王愍等人率领大军,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。邈川城下,箭矢如雨,城墙上的守军纷纷倒下,血染红了大地。

而青唐城内,唃厮啰政权的主宰瞎征,望着城外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,眼中闪过一丝绝望。

经过一番激战,瞎征最终选择了投降,青唐的旗帜在风中缓缓降下,宣告了这一政权的终结。

战后,赵煦以青唐之地设置鄯州,以邈川设置湟州,两地百姓在赵煦的仁政下逐渐安居乐业,但朝堂之上的气氛却并未因此缓和。

赵煦的心中,有着更为宏大的目标~~攻取燕云十六州,这是历代帝王梦寐以求的宝地,也是北方边疆的屏障。

然而,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赵煦如愿以偿。在筹备攻取燕云十六州的紧要关头,赵煦的身体却每况愈下。

一天深夜,皇宫中传来噩耗,赵煦最疼爱的幼子赵茂夭折了。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,让赵煦瞬间苍老了十岁。他紧闭双眼,泪水无声地滑落,内心的悲痛如潮水般汹涌而来。

紧接着,扬国公主也突然暴病死去。这位公主自幼聪明伶俐,深受赵煦喜爱。她的离世,如同一把锋利的刀,再次刺进了赵煦已经千疮百孔的心。

赵煦站在公主的灵柩前,目光空洞,脸色苍白,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。这些事,对赵煦造成了不小的打击,赵煦病重,几个月以后赵煦在福宁殿崩逝。

由于赵煦无子,加上玄宋皇室严氏的被打压无法崛起,众臣和世家拥立赵煦的弟弟赵佶为皇帝,历史中北宋第八位皇帝,现在是北宋第二位皇帝,次年,赵佶改年号为“建中靖国”。

——未完待续——

最新小说: 超神宿舍 两色弈 灵传承 金河战记 灵素契约 天命一局棋 魔力天下 倚风听花浮刃白 逆神星 朱元璋奉天反明